十二岁的小华(化名)总是笑眯眯的,明亮的眼睛里盛满善意。在班上,他和女生们相处得很好,常常帮助她们整理书包、搬重物等。然而,这样的友好却让班上的部分男生对他指指点点,他们常常在背后嘲笑他,说他“娘娘腔”“不像个男生”。每当听到这些话,小华的笑容就会僵在脸上,但他从不当面反驳,只是默默低下头,假装没听见。
社工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,她和小华聊了几次,正式将小华列为了自己的个案,慢慢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。小华喜欢和女生玩,喜欢做手工、画画,但这些兴趣却让他被贴上“不像男生”的标签。社工特意在小华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关于“拒绝性别刻板印象”的课程。让孩子们讨论“什么是真正的男生/女生”,并分享了许多优秀人物的故事——比如喜欢跳芭蕾的男舞者、热爱机械的女工程师。小华渐渐明白,兴趣和性格没有性别之分,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;小华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,但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,每次考试前他都紧张得睡不着觉。社工发现,小华并不是不聪明,而是基础薄弱,加上缺乏信心,导致他一遇到难题就退缩,于是,社工引导他制定了学习计划,教他使用“错题本”整理易错点,并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提高专注力。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,小华在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上比较薄弱。遇到不开心的事,他也只会憋在心里;社工邀请他参加“情绪与压力管理”小组活动。在这里,小华学会了用“情绪温度计”记录自己的心情,也学会了深呼吸、写日记等调节情绪的方法。
几个月后,小华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喜。当再有男生嘲笑他“娘娘腔”时,他不再躲闪,而是平静地说:“喜欢手工不代表软弱,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做自己。”班上的同学渐渐被他的自信感染,那些嘲笑的声音也越来越少。数学课上,他不再害怕举手回答问题,期中考试时,他的成绩有所提升。最让社工欣慰的是,小华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。在课间,他常常会主动来找社工谈心,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。
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风雨,但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勇气,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,终将成为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力量。小华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现在的他,已经学会了接纳自己、管理情绪,并勇敢地朝着未来迈进。